也許大多數人都認為各種大馬力肌肉車就是美系車的代表,卻真正具有美系特色的車非“火箭車”莫屬。

相信大多數人都看過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《綠皮書》,影片的封面便是主角二人駕駛著綠色的凱迪拉克De Ville,這輛車也在影片中擁有著極高的出鏡率,當然我們今天要討論的并不是這部優質的電影,而是De Ville背后的美系火箭車。
要說起火箭車的起源,最初甚至延續到上世紀二戰時期了,作為軍事強國的美國在天空一直具有著絕對的話語權,二戰期間大名鼎鼎的P-47(Thunderbolt)雷霆戰斗機以及P-38閃電戰斗機都是令對手聞風喪膽的存在。

P-47雷霆戰斗機是二戰期間美軍的主力戰斗機,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單引擎戰斗機,P-47裝載著超過連續戰斗機功率的巨大引擎和直徑達3.65米的螺旋槳能夠可搭載更強的對空火力,更厚重的裝甲,并且適合于裝載更多小型炸彈執行對地攻擊任務,這讓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擁有了對抗日本零式戰斗機的資本。

另一款P-38雷擊機則是一個雙引擎戰斗機,P-38的用途十分廣泛,復雜多樣的任務,包括遠程的攔截,制空及護航戰斗機??,偵查,對地攻擊,俯沖轟炸,水平轟炸等,在二戰期間締造了許多第一的記錄,包括美國第一款量產的雙尾衍戰斗機,它是擊落日本飛機最多的美國陸航軍戰斗機等。

它最知名的成功的一役,便是1943年4月18日,被日軍稱為“雙胴惡魔”的P-38操縱精心策劃的長距離跨海攔截任務中,成功擊落日本聯合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座機,這對于美國空軍來說肯定是一場大勝。

在當時的美國民眾間,追“飛機”的熱潮就像我們今天那些那些追星的人一樣狂熱,美國空軍就是“永遠的神”!

因此,設計師們最終決定將戰斗機尾部的尾翼元素放置在車輛尾部,讓汽車看起來也像是一架戰斗機一般,而這種做法真的做到了,美國老百姓爭相購買,只有你有這種帶有飛機尾翼的汽車我們就是好朋友。

各大廠商本以為這股趁著飛機熱大賣的浪潮不會持續太久,然而他們還是天真了,在美蘇冷戰期間,各個方面的比拼層出不窮,最熱門的絕對還是對于航空領域的探索,畢竟地球已經不能顯示出他們實力的強大了。

因此,美國又刮起了一股火箭熱,人人都有個火箭夢,1961年到1972年,隨著艾森豪威爾的一聲令下,美國開始了史無前例的阿波羅登月計劃,在那個連電視都沒普及的年代,美國卻要將人類送上月球。

1969年7月2日,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降落在了月球上,伴隨著阿姆斯特朗說出個人的一小步,卻是人類的一大步時,這股火箭熱也正式達到了高潮。因此,之前的飛機尾翼車型都正式進化成為了火箭車尾。

無論是明星還是富豪或者政界人士,都將擁有一輛火箭車作為驕傲,這個時代也誕生了許多獨屬于那個年代的經典車型,比如凱迪拉克上世紀40年代的60 Special拉開了尾鰭時代的序幕,50年代末的Eldorado Biarritz成為了“火箭車”的巔峰。

那個年代,Eldorado Biarritz的“豪華”是要超越勞斯萊斯的存在,第一無二的尾部設計充滿著火箭的元素,那種夢幻般的設計讓你看一次就不能忘記,如鯊魚鰭般的高大尾翼、雙火箭子彈頭尾燈、形似寶石的水箱格柵和中控臺面板,只要擁有一輛Eldorado Biarritz你就是整條街最靚的仔。

就連遠在德國的奔馳也受到了這股火箭熱的影響,第二代奔馳E級W110在尾部設計上也使用了尾鰭的造型,這也讓W110成為了E級歷代車型中一款獨特的存在。

火箭車的火熱并沒有持續太久,它的各種缺點也慢慢顯現了出來,車尾過多的裝飾物以及高大的尾鰭讓視野盲區變大,然而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則是美國70年代的那場石油危機,作為石油消耗大國的美國受沖擊影響太大。

油價飛漲,經濟蕭條,百公里20個油起步的火箭車讓美國人感到了壓力,而這時來自日本的省油經濟型小車反而成為了香餑餑,這也讓火箭車的狂熱成為了曇花一現。

時至今日,火箭車依舊是許多經典車玩家夢寐以求的存在,畢竟它是一個時代的縮影,那種天馬行空的設計你再也不會見到,火箭車才是那個真正能代表“美國夢”的存在。